评分:8 🌟
书摘
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
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一个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一个没有具体目的,只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是礼俗社会,为了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是法理社会。
乡下人不认识汽车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
乡土社会养成的习惯还在支配着现代中国人。
语言造就了人。
乡土社会大体上是没有文字的社会。
学的方法是”习”,习指的是反复的做,靠时间中的磨炼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作法,因之,学习必须打破个人今昔之隔。
在西方社会里争的是权利,在乡土社会里攀的是关系,讲的是交情。
儒家最考究人伦,伦是什么?是从自己推出去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在这种富于伸缩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
乡土社会是一根私人关系所构成的网络。
从社会的观点来说,道德是社会对人行为的制裁力。
从社会关系中说,感情是有破坏作用的。感情的淡漠是稳定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示,纪律是排斥私情的。
稳定社会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
乡土社会是一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个安稳的社会。
法治的意思是社会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
人治和法治的区别,不在人和法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上。
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和法是不同的维持规范的两种力量,法律靠国家的权力推行,而礼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来维持,礼的维持是靠传统。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社会,是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社会分工的结果是每个人都不能”不求人”而生活。
人们喜欢从权力得到利益。
一个只是生产他生存必须的消费品的人是没有资格做奴隶的。
乡土社会没有政治,只有教化。
在变迁社会中,习惯是适应的阻碍,经验等于顽固和落伍。
尊卑不在年龄生,长幼成为没有意义的比较。见面不问贵庚了。——这种社会离乡土社会就远了。
世界上最用不上意志,同时在生活上又是影响最大决定就是谁是你的父母。
社会生活愈繁重,人和人的往来愈频繁,靠人情来维持权利和义务就越不易。
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地缘是契约社会的基础。
面子就是表面上的无违。
欲望是文化事实。
人类先有行为,后有思想。决定行为的试出来的经验。思想是这些经验派生的。自觉是文化的命令。
反思心得
读完费老的这本小书,让我收获很多。我们从小被教育说”封建礼教是如何的吃人”,我也不假思索的认同这种观点。乡土中国并不是为礼教正名,而是更加客观的认知,为什么中国以前的社会是乡土性的。
享受现代生活便利的我们,是很难切身的思考古人为什么形成那样的文化和传统,从乡土中国的分析看,这种我们当今有些并不认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是在旧社会也何尝不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决定一个社会文化这种上层建筑的是经济基础,而决定经济基础的是生产方式。过去乡土里的生产方式自然孕育了乡土气息,一个在泥土里生活的民族,所有的社会关系都是”土地”派生的。
乡土文化就一定是不好的吗,其实并不是,当然有局限性。可是如果没有科技进步,没有如今这种轻易的阶层流动,当社会越来越阶层固化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今天对历史的评价是多么的不客观。
作为见证中国城市化快速进步的一代人,可能还会见证乡村振兴的一代人,我想几十年后再读《乡土中国》的时候应该会有另一番思考。我的认知也一定有自我现实的局限。
历史总是分分合合,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过去和当今的文化,应该怀着敬畏之心去了解,而不是带有自己的”意识形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指导实践。地理气候,生产方式才是影响一个民族文化的根本所在。
我曾以现代社会是绝对于乡土社会优势,可是现在看来并不明显,我们现代的生活方式只是更适应现代的生产方式,才形成了如今的这样的社会契约关系。我是不敢断言孰优孰劣的。只能说这种方式更适应现代的社会,假如一个现代人穿越到古代,我想我们一定会被那时的文化所同化。因为我们和他们并无不同,我们之间差别并不是智力上的差别,而是见识上的差别。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又有什么可骄傲的呢?
我们应该感谢技术的进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只有技术进步,生产方式的进步,我们的社会才是真正的进步。当然用”进步”这个词并不严谨,应该说是一种更有竞争力的改变。技术进步了,人从繁重的为生存而劳动的生活中解放出来,才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去为下一波的技术改变蓄力。
尾巴结语
生存从来都不是唾手可得的,过去如此,现在更是如此。今天生存的便利是社会分工而带来的,是过去一代代人用生命换来的。我相信我们这代人也会走出属于我们自己的路。